【第十一期千村调查】青春无极限 千村赴实践——河北无极县定点调研圆满完成

2018年8月5日至8月10日,由来自经济学院、信息管理与工程学院、金融学院、会计学院、人文学院、法学院的十名同学在经济学院刘伟老师的带领、当地政府领导的大力支持以及当地村委会和村民的积极配合下,圆满完成了对河北省石家庄市无极县驿头村、北苏村、寺下村、新城村四个行政村的调研活动。此次以“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状况”为主题的千村调查活动,共计完成入村问卷4份,入户问卷217份,并且利用微信公众号“2018千村调研石家庄无极定点”发布文章5篇,总阅读量达500余次,达到了较好的宣传效果。






初识无极 人杰地灵

 <<<<





      无极县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它位于河北省中部,地处华北平原,西倚太行,东向渤海,北望京畿,南临滹沱。无极县是传统的农业大县,是河北省粮、油、棉的主要产区;其产业特色也十分显著,主要有装饰板材、装备制造、皮革、化工、制药五大主导产业,其中以皮革制造最为有名,年生产量达全国10%以上。

      在历史传承和文化艺术上,唐代著名诗人刘禹锡所著的《陋室铭》即写于此,明代无极知县郭允礼“公生明,廉生威”的为官六字箴言被后代传诵,广为人知的祖逖闻鸡起舞的故事也发生在此;无极县的民间艺术多种多样,颇具特色:“无极剪纸”、“七汲全羊宴技艺”、“无极刘琨的传说”、“无极饸饹制作技艺”被列入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无极吹歌”、“无极泥模”被列入石家庄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享有盛誉。



   >>>> 合理分工,未雨绸缪


      无极县定点调研小组在出发调研之前,做了充分的准备。首先,提前联络好当地政府,协调调研事宜,当地政府委派相关工作人员全程陪同调研小组入村调研。其次,进行分工合作,分别安排了队长、副队长、安全员、生活员、通讯员、信息员、联络员等职责,队员们每人都有分工,保证了调研工作的筹备和正常开展。第三,按照“男女搭配干活不累 ,交替结伴增进友谊”的原则,对10位队员5天的调研预先进行了组队,确保调研期间的调研安全,同时让不同学院不同专业的同学充分交流,增进友谊。8月5日下午,调研小组到达无极县住处后,开会集中讨论了调研问卷内容,预想了在调研中有可能遇到到问题和突发情况,并一一做了相应的解决方案。



良好开端,走进驿头<<<<


      8月6日早上八点,无极县政府人员带领调研小组启程赶往驿头村。调研小组到达村委会后受到热情接待,在同相关负责人说明来意后,村委会的吕秘书立刻着手寻找村里面的老党员为调研小组带路,前往2013年调研名单上的村民家中做回访调查;剩下的小组成员则在大队里等待其他村民的到来。

      由于名单的时间有些久远,部分对应的村民已经失去了联系,对调研小组的工作造成了一定的困扰。好在有当地干部的帮助和热情的村民,通过走街串巷、打电话联系以及喇叭广播的形式,在大家的齐心协力之下,参与问卷调研的村民数量逐渐多了起来,效率也随着队员们愈加熟练的引导询问快速提升。

     在做问卷的时候,难免会出现被调查者对问卷内容产生疑惑、担忧的情况,但是调研小组都会耐心地为村民们进行解答或是说明此次调查的研究目的。虽然天气有些炎热,但是村民们还十分积极地来到村委会参与调研,热情高涨。问卷显示,驿头村仍然存在着空气污染的情况,但相对于前几年而言已经有所好转;几乎所有的村民都参与了“新农合”与“新农保”,土地补贴也能够按时发放,补助了村民的日常生活;垃圾可以做到统一回收但不会进行分类,生活用水做到了全村免费;生活污水全部都是排入自建污水装置或是不做处理。

     一天下来,调研小组收获满满并且超额完成了任务,在当晚总结了得失和经验后,第一天的调研任务圆满完成。




   >>>> 马不停蹄,探访北苏


      第二天调研队来到了北苏村,北苏村是北苏镇最为发达的村庄之一,全村总计1700多户人家,镇政府即驻地于此,同时该村的基建事业以及教育行业在各村中走在前列,北苏镇初级中学也建立在北苏村。在前往北苏村委会的路上,调研小组便感受到北苏村的经济状况相对富裕。

     到了村委会之后,村支书热情地接待了调研小组。在村委会大院的墙上,调研小组看到了村里财务收支、土地补贴、村委工资等一系列村务公示。同时,北苏村政务方面实行了高度的数据化,所有村民的住址、身份证号、电话等基本信息在电脑中有备份,为调研提供了便利条件。

      通过调研小组一天的走访,我们了解到,北苏村村民的基本生活方面得到了有效保障,几乎所有村民都加入了新农保以及新农合,土地补贴以及养老保险等也都发放到位,村庄的道路硬化以及公共绿化这几年都有明显的改善。村中的生活用水水质较高,异味与杂质很少出现。但是也有部分村民反映村庄的生活垃圾处理问题,由于处理填埋不当导致空气污染。很多村民提到,自从去年镇上的化肥厂搬离后,水质以及空气质量明显转好,总的来说,北苏村生态环境建设效果良好。

     值得一提的是,中午调研小组在北苏村品尝了无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小吃—北苏袁家的饸饹面和缸炉烧饼,烧饼酥脆,面条筋道,了解了当地人民的饮食文化习惯。


   >>>> 渐入佳境,到访寺下


     千村调查进入第三天,调研小组来到了第三个目的地——寺下村。寺下村现今人口约2000余人,人口密度不大,主要以门木生产为主要工业产业。经过了前两天的调查,调研小组已经对问卷的内容驾轻就熟,加上村干部的支持和村民们的热情配合,调研进行得十分顺利。

      通过一天的调研,小组成员发现:由于寺下村周围制门工厂的存在,空气污染和废水污染较为严重,许多村民反映了这一问题。而今年以来政府相关部门加强了对工厂的监控,门厂的生产被严格的控制,村里面的环境向好发展。90%以上的村民都十分熟悉“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这一脍炙人口的标语,并且100%的人都表示十分认同,村民的环境保护意识大大增强,令人拍手叫好。

      调研小组在寺下村共计完成50多份问卷。统观问卷结果,生态与生活的矛盾在寺下村较为突出:一方面是为数不多工资来源——门厂工作,而另一方面是自己和家人的健康,如何取舍二者,达到和谐的平衡,让生活与生态兼顾、同步发展是许多农村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 完美收官,相约新城


      调研临近尾声,千村第四天调研小组前往最后一站——北苏镇的新城村。新城村物产丰富,天蓝水清,拥有丰富的物产资料和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新城村人主要从事农业种植业,同时新城村在新农村新社区建设过程中取得了丰厚的成果,村内拥有缫丝厂、轴承仪厂等的数家企业。村内主要农作物包括葱、黄豆、高粱等共计十余种。

      在新城村调研小组也得到了村委会的大力帮助,村干部积极协助我们完成入村问卷的相关事项,并且通过村内广播的形式提前通知我们名单上的回访村民做好准备。

      与此同时,部分小组成员还对街上正在赶集的村民进行随机走访。通过走访调研小组了解到,新城村原来曾经有地沟油加工作坊,这些工厂严重影响了当地的空气质量,但在这几年这类违法作坊已被政府整治取缔;与前几个村相似,新城原来也布局有化肥厂和门厂,但乡亲们表示近两年来这些污染工厂陆续迁出或关停,比如像4个村都提到的化肥厂便在2017年时从北苏镇搬到了新疆,绝大部分村民对此表示理解和支持。在新城村调研小组共计完成50余份问卷,至此,调研小组超额完成了既定问卷任务。





   追根访源,探寻文化<<<<


     在所有问卷调研结束之后,第五天,调研小组前往无极县城内参观郭允礼纪念碑及郭允礼文化长廊了解其生平事故。其后,还参观了闻鸡起舞典故纪念碑,并在此合影留念。无极县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郭允礼为官清正廉明勤政务实的事迹以及文学家和爱国将领刘琨“闻鸡起舞”、“枕戈待旦”、“先吾著鞭”和“多难兴邦”等典故给大家留下深刻的印象。参观结束后,调研小组继续整理并录入剩余的问卷,大家还聚在一起对这五天的调研进行了总结与交流,撰写了感想体会。五天虽短,但是收获与心得满满。


   >>>> 百感交集 不虚此行


      第六天清晨,调研小组伴着朝阳愉快又有些不舍地离开了小县无极。体农村之情,睹民生百态。为时六天的千村调查落下了帷幕,这期间调研小组体会到了农村生活的不易和艰辛,也感受到了乡村夏日的安逸和宁静。农村的发展一直在曲折中前进摸索,这之中会有碰壁与过失,当然更有成就和突破,总而言之,不断寻找光明的发展之路,并坚持砥砺前行,终会迎来农村发展的春天。

     在此调研小组向提供过帮助的县政府干部以及各村干部表示诚挚的感谢,向配合我们工作的村民们表达真挚的谢意,向陪伴我们四天的司机仁师傅表示问候,有了他们的支持我们的工作才能开展的如此顺理高效。

     千村调查,知行合一,躬身实践。六天来,百感交集、不虚此行,这份珍贵且独特的记忆会深深的沉淀在我们的心里,给我们带来源源不断的深切感受,影响深远。

                                 供稿:马逸宁(学)、 张晓暄(学)

                               供图:河北省无极县定点调研小组全体成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