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心目中的千村调查(六)

对话


第十一期千村调查


  王 玥

 (  公共经济与管理学院  )

       作为一位正宗的东北妹子,我一直自认为无比熟悉家乡的这片黑土地。但是参加了这次吉林松原乾安千村调查后才猛然发觉,平时坐高铁飞驰路过的庄稼地,平时略瞟一眼不以为然的土坯平房,那些一切在我眼中稀松平常的林林总总,却是农民一辈子的生活依靠。而我们一行十一人,所造访的多数农户家中都是青壮年在外务工,留下的老两口顽强地守着家里的一亩三分地。土地,就是伴随着他们人生路途最坚实的依靠。

       由于松原乾安农村附近工业企业极少,所以当地生态环境状态很好,但是居民用水的质量依然较低。很多农民坦言,如果家中水缸几日不清洗,杂质沉淀就清晰可见,水中掺杂铁锈的情况也很多,这让无力负担净水器费用的农民们不得不选择妥协。灌溉缺水的情况也较严重,反映了近几年因干旱减产的严峻现实。

       调查的过程中,我们因农民们辛苦劳作却收入寥寥而心酸,因干旱缺水收成不好而焦急,并渐渐懂得了“厚德博学,经济匡时”的校训背后蕴含的那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王欣怡

 (  会计学院  )

      为期四天的千村之行结束了,我们走访了周至县的四个村子。当地的年轻人大都外出务工,或者已经在城市定居,村里只留下了老人、小孩以及照顾他们的妇女。总的来说,农村的生活较之以前好了很多,路面的硬化、村里垃圾的集中处理等使得村民在山脚下的生活好了很多。村子都临近山区,空气植被都还不错,生态环境总体还算比较宜居。加之当地种植果树,环境倒是比城里好一些。

      周至县主要以种植贩卖猕猴桃、李子等为主业,当地也有开发一些旅游景点。但农民的收入大都来自种植,收入随着果子的市价而变化,总的来说也不是很多。走访的很多村民都表示自家一年到头不欠债就很好了,更不要说储蓄了。当地的旅游景点对村民的生活改善不大,我没有采访到有在附近景点工作的村民。

      外出务工人员很少寄钱回家这一点也很令我吃惊。在我采访的诸多老人中,只有一两家表示孩子会寄钱回来,有不少人甚至连孩子在外边做什么、一个月工资是多少都不知道,仿佛是两个世界的人。老人们身子不是那么硬朗,还要下地干活,靠着一点点微薄的收入生活,有时还要补贴在外工作的孩子,我不禁觉得有点心酸。

      也许对于这里来讲,他们更需要的是一个更开放的市场和更多的就业岗位,能够使村民的收入稳定下来,也能拉回一部分在外的游子,而不是逐渐成为“空城”。


 袁 兴

(   会计学院  )

     之前于我而言,农村,是一个令人熟悉又陌生的名词。但经过这次的千村调查之后,我对农村的“陌生”便被打破了许多。本次千村调查,我们一行人来到了广东省湛江市吴川市,每个村给我的印象都十分深刻。

      在本次调研中,可以感受到农村经济正在一步步改善,农村生态环境相对以前有一定程度上的改善,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水泥路的建设以及垃圾的集中处理,都是在村委会政策的强制下实行的,村民们的生态意识都相对较低。问卷之外,我特意问了一些农户如果不是村里有人来收垃圾的话,你们是否会自觉地集中处理垃圾,我得到的回答大多数都是否定的,大部分人都觉得这样比较麻烦。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方面能体现出村民们的生态意识较低。水产养殖及家禽养殖的污水和粪便大部分直接排入河流里、垃圾集中后没有尽快处理发出恶臭、附近工厂排出废气等等,这些都令我深刻意识到,农村的生态文明建设需从思想抓起,切勿“治标不治本”。

 吕佩玥

(  公共经济与管理学院  )

      城市在发展,农村也在发展。随着经济发展,农村生态环境也受到了一定的污染。据调查,私人工业企业和人们日常生活中废水废气的排放是农村生态污染的主要来源,其中,水污染和空气污染是较为严重的两种污染类型。村中的老人是农村生态环境变化的见证者,他们向我们娓娓道来农村河流与空气近年来的变化:早些年为追求经济发展而急剧恶化的环境已经逐渐改善,村中的公共设施也越来越多。在我看来,农村的居住条件整体发展不错,但村民的娱乐方式较城市居民而言过于单一,对环境污染的治理力度仍需加大。农村的环境污染治理是复杂的,只有切身了解农村经济和生态环境,我们才能实现农村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刘大瑞

(  商学院  )

       人的生活状态有千万种,有的村民身患重病,赋闲在家,也有的村民做着生意,挥斥方遒。人们对于生态文明的观念也各有不同。晚上录入问卷的时候,在惊异于对门的两户村民却有着截然不同的生态观的同时,我也认识到了生态文明建设的任重道远。这正是我们进行本次千村调查的意义所在,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将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结合才能真正收到成效。基层村民的生态文明观建设仍然有很大的努力空间。

       除了村干部之外,“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口号在村民中的知晓度并不高。况且即使知道,即使认同,但是在周围的亲朋好友都已开厂致富的时候,作为一名普通村民,很难不产生一种“污染环境是致富所必需的代价”的想法来降低内心负罪感。很多时候正是因为这种想法弥漫开来,才让明知应当保护环境的村民做出破坏环境的行为。
      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在于正确的生态观的养成,矛盾具有同一性与斗争性,目前农村正确的生态观的养成过程中斗争性较强。村干部之间,村民之间以及村干部与村民之间的生态观皆有着很大的差异。只有将此种斗争性转换为同一性,才能形成合力,让“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句话不再是乏力的呼喊。


黎丽敏

(   金融学院   )

       过去,农村对我来说更多的是一个笼统空泛的概念。但是,这次的千村之行让我对农村、对农民有了全新的认识。真正走进农村,我才发现即便是在农村,空气污染亦日益蔓延,绿水青山逐渐消失,不少农民朋友都深受其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刻不容缓。其实,农民朋友们虽然没有听说过“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句话,但都非常赞同其背后的生态文明理念。他们也许不懂要怎样建设生态文明,可是他们都愿意为之努力,只是还需要有人去引导他们,还需要政策上的扶持。这大概也是千村调查的意义所在,我们的社会不仅仅需要那一串串调研数据,更需要让我们大学生认识到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在今后的学习中肩负起当代青年人的使命。

-第十一期千村调查-